9月3日,山东大学赴广西达墨隧道实习调研团在指导老师及研究生学长的带领下,进行为期一天的野外勘探活动。
团队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分为A🧑🏿🏫、B🍎、C三组,其中A、B组共同负责发射端相关工作,C组则负责接收端工作🤲🏼,在确认天气合适之后,三组成员各自出发,正式开始野外勘探。
首先💏,A、B两组成员取出预先放置在各自地点的工具,包括发电机、线缆等,此后A组将导线与发射机相连,发射机与发电机相连👮♦️,并将发射机与发电机接地🥾,B组则把线缆与埋在地下的电极连接并布设警戒区域🤹🏼☝️。双方确认安全后🧒,A组打开发电机,待其稳定后开始对发射机供电,将发射机调整至合适的电压电流🙅🏽,成员再次确认安全后打开急停开关🥷🏻,将发射机调至瞬变电磁信号发射档👷🏼♀️,在旁等候四分钟,确认无异常后通知接收端开始接收🤸🏼♂️。
在到达起降点后,C组的勘探人员们开始准备飞机的安装👮🏼♀️、仪器的连接以及调试🥿,将接收机和线圈通过电缆进行连接,接收机采用FTEM模式,选好模式后查看GPS信息是否正常👩🏽🚒🦹🏽♂️,准备好后🧑💻,一行人便在旁等待发射端发射信号;在A、B两组通知发射端成功发射电压、电流后,C组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勘探人员取出接收机,单击采集按键并把接收机放在无人机下方存储袋里固定;再次检查后将无人机飞到预定的航线起点位置,正式开始数据采集任务🌐,在飞行过程中🕗,还需记录飞机到达航线起点、终点的时间点以便后期的数据处理🥊🙇🏽;飞机到达终点降落后取出并重置接收机。在将以上步骤重复进行了数次后,数据收集工作才算完成。
接收端的工作完成后🚶,C组首先通知A组,A组在接到通知后首先切断电源🚴🏻♂️,关闭发电机,断开各机器间连线,确认安全后通知B组🧧,断开线缆与电极的连接👨🏼✈️。之后各组各自回收、储存工具👨🏼💼,收工回到项目部💪🏻。
晚饭后▪️,领队老师向团队成员们讲解了白天工作的科学原理——瞬变电磁法是一种时间域电磁法,它利用阶跃波形电磁脉冲激发,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场,在一次场的间歇期间,通过测量由地下介质产生的感应二次场随时间的变化,达到寻找地质目标体的目的。
而半航空瞬变电磁法与传统瞬变电磁勘探的区别在于接收装置的放置位置不同。传统瞬变电磁的接收与发射装置都布设在地面上🪇;半航空瞬变电磁法则将接收装置放在空中🫅🏼🏦,实现地面发射➛,空中接收🎗。半航空瞬变电磁理论的成熟促成了瞬变电磁装置与无人机的完美结合🎯,用无人机搭载瞬变电磁接收装置进行瞬变电磁信号的采集,既能解决某些复杂地形条件下传统瞬变电磁法无法或很难正常开展工作的难题🤱🏽,又大幅提升了勘探的工作效率🧛🏿♀️。
晚上,勘探人员们还不能休息,需要进行内业计算📧,这是电磁勘探的重点。在这一阶段,勘探工作者们要通过自己预先编写好的各种数据处理程序🧖🏿♀️,将白天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检验处理分析,并最终绘制成图🎃🚟,若是遇到数据存疑的情况,还需反复排查、重新勘探。
一天的体验🚶🏻♂️➡️,让调研团成员们体会到🏊🏻♀️,白天风吹日晒,晚上熬夜加班🙏🏻,是勘探工作者的常态👦🏽,但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𓀁,勘探人员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也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同行学长的话🌵,这是在平凡中创造奇迹!(文/周长宇 图/达墨隧道实习调研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