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0日📭,由齐鲁交通学院主办的学术报告会⚠️,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水利楼二楼第一大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受邀作了题为《提升我国道路设施耐久性的对策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山东大学副校长李术才教授主持,齐鲁交通学院领导、各系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同学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开始,郑院士首先就我国公路基础设施的现状作了介绍。他指出我国公路与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巨大🤸🏿♀️😗,公路基础设施的设计寿命约为15年,与国外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30-50年)相比,使用寿命明显偏短🧝🏿♀️。郑院士认为改进路面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开发新一代道路结构体系及高性能道路材料,提高施工管理与施工控制水平𓀂,是提高公路基础设施耐久性的根本途径🏙。
随后🎯🤨,郑院士向大家详细讲解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基本特征及设计准则🔣。他认为🏃🏻♀️➡️,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指导建设了13万多公里高速公路和数百万公里普通公路🙍🏿♂️,为我国公路交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毋庸置疑的是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与不合理的方面🦒。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主要存在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体系、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材料刚度参数存在不唯一性、沥青路面设计的强度准则不合理以及沥青路面各结构层设计寿命相等的设计理念缺乏科学性4个方面的问题。
最后❗️,针对上述问题,郑院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即进一步完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体系🐦🔥💛,解决材料参数的不唯一性问题𓀆;构建三维应力状态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准则及抗疲劳设计方法;建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寿命分层递增的设计方法;开发高性能的路面材料和更为先进的施工技术。
李术才高度总结了郑院士的报告,并鼓励在座师生学习领会报告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到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最后🎠,本次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张欣 图/于得水)



主讲人简介🙍🏻♀️:
郑健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交通部跨世纪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International Road Federation(国际道路联合会)理事、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英国《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编委。长期从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参编行业规范4部🩻,编制地方性行业技术指南8部👖。主持完成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主持完成的“沥青路面状态设计法与结构性能提升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2项🥈。